TSM_03 - page 42

June2015
40
佛教與美學
千古佛理永站時尚尖端
因心而起,也因此而定
藝術作品反映作者的內心及思
想,因此先有心才有作品。佛學與
美學的基本因果關係正是如此,學
佛會改變人的內心,所以也會改變
一個人的美學品味。佛教的美學觀,
先出於戒律,就是不讓人雜念叢生,
避免刺激;再一層則該是出於其對
空與無常證悟的追求,不存自我,
萬物皆空,眼見現實皆屬無常;得
證悟之境,則見花是花,心安泰然。
故放諸花藝,則是枯枝綠葉;
放諸陶藝,則泥粗色樸;放諸茶藝,
則見恬靜淡泊;放諸繪畫,色彩淡
雅,留白無我,瓣花片草,皆成妙趣;
放諸建築,則見簡約雋永,雅素脫
俗。淡花樸陶,既不生五官刺激;
當中包藏萬物,一花一世界;最後
用之泰然,欣賞感受事物最自然的
存在,既然無常,生命的美好就在
一呼一吸之間,故珍惜但絕不執著,
得失來去皆自如。
這種安定人心,和諧舒服,因
求道及證悟而生的美學觀,已成當
代設計的重要元素。或許,大家也
希望在紛擾世代,尋求身心平衡,
一點禪意,成了煩囂緊張的都市的
一口清冷新鮮的空氣。
不過,從佛學角度理解,一切
這些帶來心靈寧靜的藝術及生活美
學,不能本末倒置,作者希望作品
得禪美佛趣而學佛,那就並非原意
了。因為缺乏內心的真正轉變,雅
趣就成了執迷,變成人生包袱,則
違背了佛學希望這種淡雅之風,對
心及身也有影響。
如果學過任何一門手工藝,如繪畫、陶藝、插花、書法、建築,不論是初學或資深,皆會漸漸發現自己
的作品總跟同學不同,就算簡單如素描蘋果,線條筆觸自有分別,每件作品其實也承載著部份的你,
反映你的內心。佛學正是心的學問,故佛學與美學的關連,正源於心。
1...,32,33,34,35,36,37,38,39,40,41 43,44,45,46,47,48,49,50,51,52,...61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