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M_03 - page 45
June2015
43
營建伽藍是一項需要莊敬之情的
事業。然營造的目的在何?道世師《法
苑珠林》有言:「建苦海之舟航。為信
根之枝幹。睹則發心。見便忘返。益福
生善。稱為伽藍也。」故知伽藍當是信
慧的長養增益之所。此即是慈山寺的
設計指歸。
基趾是修持空間的標顯,其劃立
的目的不單在界別真俗,更欲實現《大
智度論》中「出入來去。安庠一心」的
功用,使得行者能夠正念精進。當山環
牆迴廊周匝列布於庭宇外圍,透顯著
伽藍應有的寧靜與祥和。
前往中堂的參詣道路始於山門。
檐下左右,各有執金剛力士護衛寺域,
而之後的蓮池歡喜地則顯發著崇禮場
所的淨潔無染。復行數步,即至彌勒殿。
殿中奉兜率內院慈氏補處,並妙高四
方護世天王。作為中軸上的第二重殿
堂,彌勒殿為其後的寺院核心鋪陳了
前導。升入須彌山的體驗隱喻著即將
步入佛陀的清淨剎土。
大庭院圍廊環繞,一側洞開,朝
向庭外的觀音大像。四隅秀木不僅投
下了陰涼,並且柔化了轉角。庭院尺度
配合於殿堂,為各類儀式的舉行提供
了場地。大雄寶殿之中,釋迦、彌陀、
藥師三尊巍然趺坐,而殿堂的規模也
堪為「世尊」所寓之處。郁起的前檐,
典雅的堂宇,端然的列柱,堂皇的尺度,
使得該殿能夠成為禮敬、修持與祈禱
的境域。總此內外,莊嚴之感得到了淋
漓的詮現。而當參訪者步出大殿凝視
吐露港之際,自然之美景也盡顯無遺。
殿旁別有廊道,可通達至位於寺
院另一軸線上的觀音大像。供奉觀音
三十三應現之一的殿宇座落在參詣道
起首,為參訪者在敬拜大像前提供了
一處過渡空間。觀音大像望之雲表的
體量,宣示著娑婆慈怙、曠劫遐津的悲
智願力。
巡禮於當山空間、殿堂與圖像之
間的體驗無時不盈注著莊嚴和靜謐。
正是這種體驗,使得經歷者能夠控蕩
塵勞,長養淨心。《涅槃經》云:「往
僧坊者有其七法。一者生信。二者禮拜。
三者聽法。四者至心。五者思義。六者
如說修。七者回向大乘。利安多人。」
慈山寺的佈局、建築、景觀與圖像不僅
為浸潤其間者提供了修習聖道的空間,
也將佛與淨土的影象映射在了當下的
紅塵一隅。
慈山·建
驗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
何培斌
1...,35,36,37,38,39,40,41,42,43,44
46,47,48,49,50,51,52,53,54,56-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