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M_03 - page 49

June2015
47
的。它就像流水、藍天和大氣一樣,
不能帶走,也不為任何人所擁有。它
只是暫時由我來保管,不知何時就會
離開我而成為別人的東西。
我一生都在追逐這個「阿堵物」,
眼中根本也看不到其他人。我所看到
的人都是:這人對我有利還是有害,
能給我帶來利益還是損失,而看不到
那個人的真實面貌。所有的這一切都
是緣自阿堵物。我的眼前只有利益,
最後不免成為睜眼瞎。現在,我要我
丟開鹿,看到山;捨卻金錢,看到真
實的人。我要丟開阿堵物,把天地之
間的萬物看個明白。
林尚沃以其一生在商道中的修
行,最終參破了這「一件東西」。在
晚年,他將財產回贈社會,退隱山
林,成為石崇大師預言的朝鮮歷史
上「空前絕後的巨富」。這稱號並非
因為他的「有」,而是最終的「無」。
林尚沃臨終之時,寫下這樣一首偈
以明心志:
生生死死生復死,積金候死愚何甚。
幾為閒名誤一身,脫人傀儡上蒼蒼。
「商佛」與「商業之道」
小說的結尾,以朝鮮詩人、金石
學家金正喜 (1786-1856) 之言概括了
林尚沃的一生,亦昭示了商業之道的
深意:
《史記》太史公云:「淵深而魚
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
焉。」此言有理,然非僅富而仁義附
焉也,與其曰人富,莫若言循人道方
使仁義附之,蓋可謂商業之道。
稼圃平生積富,終富甲朝鮮八道。
所謂稼圃經商,如孔子云「非逐利而
求義也」,故其乃平生重道之君。經
識「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之利
理,故優於人而非優於財。
雖終生積財,而不拘一物;竭生
平勞作,實無為之人;盡終身蓄金,
仍侍蔬不綴,可謂一老菜農也,故稱
其商佛,於此何樂而不為,乃幸事。
《商道》雖言商業之道,卻不離
做人之道、修行之道。 
晚年的林尚沃讀書、寫詩、務農
自娛,自號「稼圃」。他空手而來,亦
空手而去,擁有財富,卻只為世人保
管,不留一絲痕跡。稱其為商佛,或
不為過。
修行之道
小說就是小說,所寫的並非是全
然真實的歷史,其中不乏作者虛構杜
撰之處。熟讀禪宗語錄之人亦不難在
書中找到歷代禪宗公案之痕跡。小說
中的林尚沃可能與歷史原型有著很大
差距。然而,通讀這部小說,帶給我
們的思考與哲理或許遠遠超過歷史的
任何評價。
「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財如水一般流動,擁有財富,卻不將
財富拘於自用。人像秤一般公平正直,
建立誠信,方能為人所信服。天地間,
道與道皆相通。商道亦是修行之道,
商道亦可以體現禪道。
——原文刊於
《信報財經月刊》第 409 期
1 阿堵物:「阿堵」是六朝時的口語,「阿堵物」意為「這個東西」,指代金錢。典故出自「世說新語」:晉王衍嫉其婦貪濁,口未曾言錢字。婦欲試之,
使婢以錢繞床,王衍晨起,即令婢曰:「舉卻阿堵物」。
1...,39,40,41,42,43,44,45,46,47,48 50,51,52,53,54,56-57,58-59,60,61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