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M_03 - page 41
June2015
39
沒有人將他們夾起來,
就不是三明治了
三步一拜的感恩活動,除了報
答親恩,亦能從中體會佛家思想:其
一,是戒律對內心的影響力;其二,
修行就在生活中,在日常人際情感
中進行。戒律與親情,貌似風馬牛
不相及,卻有一套電影《五星主廚
快餐車》(The Chef),將兩者糅
合,把一段父子情拍得不落俗套,
也絕不悶蛋,相反,幽默自然,誠
意向大家推介(至少認識甚麼是快
餐車吧?)。
男主角在洛杉磯一家知名餐廳
任職大廚,其後與一名美食評論家
在網路展開罵戰。並以美食對決,最
終在餐廳老闆掣肘下敗陣失業。一
輪沮喪失意後,主角重新振作,與夥
伴及自己的孩子開起快餐車賣古巴
三明治。父子兩人透過每天規律繁
忙的餐廳運作,互相理解、信任,重
建父子感情,電影中沒有要父親在
工作及親情之間選擇的陳腔濫調,
其中父親說了這樣的一句:「我在生
命中,不是每樣事情也做得好,但我
精於此。我能夠以廚藝打動人心,而
我想將此與你分享」。兒子也以網絡
協助父親生意,兩人就在這種每天
的互動中,在你我幫助達成目標之
間,學會相處,彼此欣賞。
如果持戒的目的在避免外在的
環境引起內心的欲望,那其實也可
調轉,透過行為鞏固信念。當每天誠
心專注重複某事,必定會因此,改變
你的內在。雖說佛教是注重心識的
宗教,但我們也常常運用身體以通
達心靈。唐朝高僧澄觀大師認為,禮
拜諸佛能降服我慢,滋養誠敬心,喚
醒這些潛在於內心深處的善根,熏
修我們的意識,自我觀及與其相應
的世界觀。
不是要說父母的愛與你的孝順,
沒有行動就不存在,而是剛好相反,
父母與子女血濃情深,但如何體會
別人的感受,也讓人知道你的感覺,
則唯有靠連綿不絕的行動。
佛,就在咫尺日常
關於修行在日常,佛教有著這
個關於父母的小故事:明朝楊黼到
四川拜訪無際菩薩,希望向他學習
佛法。在途程上,遇見一位和藹仁善
的老師父。老師父告訴他,要見菩薩,
不如見活佛。楊黼說:「活佛在哪?」
老師父說:「你回家時,看見一個人
披著氈子,倒穿著鞋子來迎接你的,
那就是佛。」楊黼聽了老師父的話,
當然日夜不停趕回家。到埗已是夜
半時分,他的母親聽到了兒子回來
的聲音,心裡歡喜,等不及把衣服穿
好,就急急忙忙的倒拖著鞋子走出
來。這時,楊黼看見母親的模樣就和
那位老師父所描述的活佛一模一樣,
心裡恍然大悟,曉得孝順父母,是比
前去見菩薩,更重要。小故事有兩層
的意思,其一是,當然是要孝順父母;
其二,則指要領悟佛性,在生活也可
尋找,生活即修行,珍重父母子女之
間的因緣,從這段因緣,這無私的照
顧關懷,慢慢體驗、觀察、感受這段
你與父母的因緣,並在此不停地以
行動使之交流不輟,便會從當中了
解到更多的人心與佛性。
身體與地面的距離
禮拜是一門基礎法門,與布施
和持戒一同奠定修道的人生,三步
一拜,是佛教禮拜的儀式之一。把身
體俯伏地上,以最純粹的身體感受,
直接感悟,增生恭敬的心念,因為俯
伏禮拜能減少自我執著,少了執著,
能感受,能洞見,更多東西,更多天
地及別人曾給與你的恩澤。
加上中國社會,向來不慣於表
達情感,而慈山寺舉行的三步一拜
活動,正好讓善信藉此機會,表達情
感,同時加深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
讓身體感受父母曾為你成長的付出
(雖然難以相比),讓心感動感恩,
並為他們誠心祝福,表達你對他們
的感謝。那就是不用言語,最直接的
感動及感恩。
1...,31,32,33,34,35,36,37,38,39,40
42,43,44,45,46,47,48,49,50,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