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M_03 - page 43
June2015
41
各有前因,也各有見地
證悟之途,各有不同,悟境也
因人而異,再加上時代影響,所以,
佛學展示的美學,變化萬千,多采
多姿,就以詩作為例,王維及蘇東
坡兩人的作品,便可見禪於兩人詩
境各有不同,前著重意境,後者著
重奇趣。唐朝王維的《終南別業》: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
值林叟,談笑無還期」,便是作者
的遊興與禪思的結合,行到無路可
行,你可以選擇的悲愴人生與路途
皆不能寸進,但也可安懷坐看風雲;
至於宋朝蘇東坡的《廬山詩偈》: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
消;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
江潮」,則重於禪趣。未入山前,想
得像給蟻咬,入得山後,則見煙雨
便是煙雨,潮湧便是潮湧,將證悟
過程及境界,四句道盡,既有禪意,
也有語趣。
不過,如果最緊貼我們生活,
由佛學領悟轉化成為時尚美學的達
人強者,應該要數 Steve Jobs。不
少評論皆認為蘋果產品瘋魔全球的
設計,與 Steve Jobs 的佛學修行
關係密切,最易讓人聯想兩者關係
的當然是蘋果的簡約設計,不過更
高的領悟實踐,則可能見於 Steve
Jobs 在思考產品時的角度轉換,及
確切地認知每項功能的實相,並從
中進行最真實,最具意義的簡約工
序。例如手機鍵盤與螢幕大小,本
屬衝突,一方大,另一方便必定小;
一般市場研究定問顧客到底何者該
大,何者該小。但 Steve Jobs 的想
法卻讓兩者結合,仍然有鍵盤,仍
然有螢幕,既見山不是山,也是見
山是山。
佛學讓人重新認識無常無我,
也因此重見世界之間的種種即生即
滅的因緣,去除我執,一切自有不
同,其美學觀的基本點,大抵於此。
1...,33,34,35,36,37,38,39,40,41,42
44,45,46,47,48,49,50,51,52,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