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M_03 - page 33

June2015
31
如已婚人士有婚外情,或許會享
一時之樂,但隨之而來的痛苦卻
漫長。如果我們做如殺生等,不
好的事情,總會有因果報應。因
此,我們希望生活安樂的話,就
需要持戒。戒律就是讓我們行為
不會偏差,繼而不會種下禍根。
慈:戒定慧的相互關係是甚麼?
衍:
戒定慧可看成三個層面,同時三
者相輔相成。持戒可助修定﹔
「定」指專注一境,培養專注力,
亦是培養智慧的必要條件。佛教
認為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如果
不持戒,生活一團糟,很難培養
專注力,最後也難以成就定。比
丘戒有二百多條,居士有根本五
戒。戒條愈多,生活愈簡單,修
定愈容易。
智慧的定義是善巧和恰當的抉擇
能力,涵蓋廣。智慧見基於正知
正見,再而依正確見解作出抉擇。
人行為上出錯都是基於誤知及誤
解。從「知」到「智」——擁有
知識,經深究、思維、實踐,培
養智慧,由定力護持。
佛教所講的智慧是用來解除痛苦
及束縛,而世間上最大的束縛是
生死束縛。人因私心偏見而產生
錯誤行為,所以我們須破除自私
心,破除我執我見,破除心中的
煩惱。看到身心的虛幻,放下身
心的執著,從而得自在舒坦。禪
修的終極目的是照見身心五蘊之
虛幻,從而達到解脫自在無憂。
智慧是在這個層面發揮。苦於輪
迴之中,如能放下自我執著,做
到以上的修行,從戒定慧脫離輪
迴並獲得自在,離苦得樂。透過
「戒」和「定」培養反思和觀照的
心靈空間,產生洞策力,悟出真
理。各人悟境有深有淺,但過程
大致一樣。
慈:法師提到「防止不對的事情」有
助修行,戒律好像只勸導人避免
做某些事情,但戒律中有沒有勸
導人去做某些事情?
衍:
有,例如菩薩戒中教人內心不要
嫉妒、慳貪、瞋恨和愚癡外,也
教人佈施、關懷、忍辱、精進。
普遍居士有五戒十善,十善包括
不殺生,應護生,不偷竊應佈施。
戒律就是在行為層面上規範,作
為好人的基礎。
慈:法師如何一步一步實踐戒定慧?
衍:
首先理解和認同戒定慧的好處和
作用,然後抱有決心和願力去成
就。多親近善知識、好朋友。
過癮的佛學
慈:法師因何種機緣契機,而開始修
行?
衍:
我都是平凡普通人,經歷工作賺
錢結婚,看到人無常,漸漸反思
人一生是否就局限於此?到老時
我回想一生會想起甚麼?生命是
否只能這樣隨波逐流地耗盡?我
想尋找比物質更有意義的事,探
索更深層次和長遠的事物。過程
中,我發現原來佛教世界很大,
很闊,很「過癮」,探索不只限
於事物的表面。從佛教的角度,
我看到人心的無限,想了解更
多,漸漸全情投入學佛修行,其
他的興趣或對物質的慾望則慢
慢減低了。
慈:法師可否分享第一次接觸佛教的
感受?
衍:
偶然機會下見到有人說《金剛
經》,當時還以為是關於打功夫,
原來是佛教的《金剛經》。《金
剛經》的內容引起我的興趣,想
1...,23,24,25,26,27,28,29,30,31,32 34,35,36,37,38,39,40,41,42,43,...61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