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M_03 - page 24

June2015
22
此心安處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在佛教的修持中,一直強調「戒、
定、慧」三學,其中的「定」,對於我們
處理自己心的問題非常重要。因為沒
有了「定」,心是想不到東西的。當心
平靜,就能看清楚自己的情緒,會坦然
接納感受。不會逃避與迴避問題。如何
認識自己的心情,十分考功夫。心情好
時,心舒服;心情不好時,心不舒服。
現在香港人,感受不好,使心不安,而
在兩千五百年前,便有佛教經文談及
這事情了:
比丘(出家人)如何安住於「受」?
比丘感到樂受時,了知:「我感到樂受」。
比丘感到苦受時,了知:「我感到苦受」。
知道「樂」,知道「苦」,便夠了,
不要再行第二步。心的感受可能太細、
但身體的表現會大很多,廣東話用「火
滾」、「扯火」來形容,十分貼切,但
我們千萬不要落入這個情境。舉個例,
有朋友第一次來慈山寺,並參加二時
舉辦的講座。原本想提早一小時到,看
看觀世音菩薩,說聲「Hi」,但偏偏你
的朋友習慣遲到……一點半時,你開
始「扯火」,最後一時四十五分,他到
了,還說了一大堆藉口。
此時,你心想來拜佛,不要動氣。
見時間差不多,建議坐的士吧?況且幾
個人攤分,不貴吧?但你的朋友說很貴,
要坐小巴。結果,兩時半才到。你的心
更加不舒服,你開始想他之前總是遲
到,於是開始和朋友一起數落他。而且
愈親近的人,我們罵得愈厲害。我們
心中有量度別人的尺,而對親人的尺
會更嚴謹,因為你認為他應該清楚知
道你是甚麼人。外面的事情不合乎心
中的框架,立即發脾氣。一想,就將十
年前的事也牽扯進來,開始翻舊帳……
如此,怎麼能心安?因此佛陀教導我們,
當我們生氣時,就只是觀察和覺知生
氣時的「苦受」,例如呼吸變粗,頸和
膀的肌肉變緊,只是單純的觀察「苦」
受的生起和熄滅,而不是觀想生氣的
內容。當心只是純粹觀察和覺知生氣
時的身和心變化。氣就會慢慢的消,心
就會逐漸平伏和安穩。這也就是佛陀
教導的「我只感受到苦受」。
我們的心也需要常常清洗。早晚
洗臉刷牙時,你可以順便洗洗自己的
心靈,對著鏡子,祝福自己一兩分鐘:
願我幸福,願我快樂,願我安詳。不論
今天有甚麼不開心、不安樂的事情,自
己要錫番自己,不要將情緒帶回房間,
每一天也要給自己一個微笑,如此才
能帶給他人微笑。
慈悲、心安,其實很簡單。
1...,14,15,16,17,18,19,20,21,22,23 25,26,27,28,29,30,31,32,33,34,...61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