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2015
17
滴水不漏來於手能定,
但手如何能定?
慈山寺的供水儀式,必先走過
約一百米的慈悲道,然後將手中淨
水倒入觀音聖像前的水盂中。在第
一期的《慈山誌》,看過慈山寺年輕
人在夏日參與佛家的供水活動,托
著水砵走在慈悲道上,透過照顧水,
照顧自己的心,明白專注的重要;
以水代表清淨的心。並以此珍貴清
淨心為禮,供奉觀音菩薩,感恩觀
音的慈悲精神,升起恭敬心;見賢
思齊,願意學習觀音,嘗試以無私
的愛去關懷自己、身邊的人,乃至
所有蒼生。
時代不停,每一個時代也比上
一個時代更複雜紛亂,這可能由於
科技進步,也可能由於都市生活,
所以生活節奏愈來愈急速。想想,
你有多久沒有在地鐵中,從手機中
抬頭,看看身邊坐著的是甚麼人?
常常宣傳讓座,有時,不是大家不
肯,而是根本大家也不知道有人須
要幫助吧?如果要寫一本小說,關
於兩人的初遇相識,相信設定在社
交平台,會較設在地鐵更合情理。
小說嗎?你現在有多少次,集中於
一書超過十頁,而不看手機?
不是要說執著於某個時空,某
種速度,而是當我們知道原來要回
歸本心的方法,原來是那麼簡單原
始,不用昂貴旅費遠渡重洋,也不
用超先進科技,只是一條百米短路,
一砵水,就可重得都市生活中難得
的寧靜及自性,體驗滴水不漏的關
鍵在於覺察、專注及放鬆,全程平
靜清涼。澄淨如水的心,目標明確、
方向清晰,當你知道目的地及到達
之法,餘下的就是你的內心了,當
每一步也是發現內心之旅,自然重
獲超然的喜悅開心。
寺院僧人及在家居士,自有更
多戒律要遵守執行,而且天天如是,
風雨不改,而究其深意,也在於透
過戒律影響心靈,經日復日,持之
以恆,培養恭敬專注,明心見性。
一千隻蚊子於頭上時
或許有人會說,手機有很多功
能,也可以閱讀小說啊!但你手機
上的訊 息 不 斷,就 像 一 千 隻 蚊
子,在頭上不停亂舞,再加上生
活 的 各 種 煩 事,感 受 不 斷,心
念不停,你如何代入書中角色,
覺知書中世界?
供水雖為簡單儀式,卻有著深
刻的禪境之美:你雙手已經無閒,
而心念的蚊子不得不撲滅,然後進
入你人生中遇過最複雜的故事主
角——你自己,感受腦海清明之
境。以為在手機螢幕看到的便是
世界?蘇東坡曾言:「無一物中無
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透過供
水,擺脫一切煩惱和執著的心。
心,如實映照一切,你砵中之水,
你每一步履,甚至每一下心跳,
看到的,不止於小小螢幕中的世
界,卻是一粟萬千。
生活及生命所需,從來都不多,
透過珍重手中一砵,屬生命之源,
卻又常被浪費的清水,提醒我們最
珍貴的,往往是最基本的,早已唾
手可得,近在眼前。過多不必要的
東西,才使人產生不必要的執著與
不安。因此,在供水的時候,不再
向外追求,於當下回歸初心,照顧
自己真正的需要。
今期專題為修行,供水是慈山寺為參學者提供的修持活動之一。一砵水,明明供佛,而非淋身,卻在步
履間,洗淨心靈;一砵水,明明唾手可得,卻勝先進科技、環球旅遊,心中立抵靜寂道場;一砵水,明
明毫不起眼,卻原來更超萬金億銀,展露清淨、恭敬。
供水,最簡單的,也最複雜。
供水:
洗滌心靈回歸本性
善信到訪慈山寺,供水是其中一個佛理
體驗環節。持水穿越慈悲道,感恩恭敬,
發現自性,在道上,實際的自己與心中
的自己,把手共行,供奉菩薩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