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2015
16
體驗慈山
抄經:
一撇一捺之間一心一意之定
在 Copy and Paste 的年代
先不論功德及供奉意義,從實
際生活談起。你現在有多久沒有
進行「抄寫」這個動作呢?當然科
技愈先進,要抄寫的事就愈少。在
電腦中,你不會重打一遍,文字是
Copy and Paste 的,因為這樣不
會錯。但就是這種不會錯,又會有
多少人認真去閱讀那些文字呢?日
常生活中,我們則是用手機拍下來,
然後傳出去,我們開始失去用文字
講述事情的能力,逐漸地,也會失
去觀察力:傳給你看便是了,何用
多說;現在甚至是一段錄音,然後
便可不停地傳來傳去,連字也不用
打了。抄寫,看上去,這古老得應
該跟恐龍一同被埋沒的行為,在
二十一世紀,似乎真的沒有甚麼價
值吧?
但回心一想,為何學校老師仍
然會罰同學抄寫課文呢?雖說罰抄
跟抄經當然不一樣,至少一個是被
罰,一個則是修持。但同樣的是紙
筆抄寫,容不下錯(至少要用改錯
帶之類的東西擦走吧?),所以專
注讀著課文,逐字默記,然後小心
複寫,心境就會專注。這是老師透
過叫學生抄寫學會集中。
小孩子「坐不定」,很易理解?
但在這個年代,誰不像小孩般,難
以專注集中?如果你記得小時候因
為罰抄而曾乖乖的坐上一個小時,
你大約明白在細看與下筆間,所獲
得的寧謐吧?抄經就是這樣的一個
過程,一心一意地跟從經帖的筆跡,
放下自我、專注於當下,覺察呼吸
如何影響落筆的節奏,心情如何影
響呼吸的規律。漸漸地,害怕沉悶
的不安會減退;慢慢地,更認識自
己,熟悉自己。
心的教育
上課抄寫,被老師迫著細讀課
文,抄上數次,自然入了腦。抄一
次不明白,抄多數次可能明白;當
下不明白,往後總會有萌芽的一
天,所以老師如果懂得,給你抄的
一定是經典,因為如何你也要耐著
性子抄,當然要你看好東西。在佛
教中,修行者抄寫經書,以此調御
自己的心,以達離苦得樂的境界,
學習二千五百年前遺留下來的處世
智慧,蘊涵啓廸心靈的哲理。讓字
字珠璣的佛經義理植入心田,待善
念適時萌芽,開花覺悟自己確立生
命的意義。而據《法華經·法師品》
云︰「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
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
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當知
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
諸佛所成就大願」,抄經不止於自
心寧靜,追求覺悟,也可為自己或
父母、師長、子女等祈禱、增長福報、
成就心願。
現在就以「心經」開始,一筆
一紙一盞孤燈加上二百六十個字,第
一句是「觀自在菩薩」,開始修持。
抄經,古稱寫經,即書寫佛教經典。
寫經在中國歷史久遠,漢末即有相關記載。於當時,寫經既是修行,也是現實須要,當雕版印刷尚未面
世時,人便得靠一字一字的抄寫經書以方便流傳。唐末以後因雕版大藏經之流行,寫經事業遂至衰微。
產業雖然式微,但從修持角度,抄經的妙處千古常在,更對應時代,其對現代人的好處更大。
在一撇一捺之間,在浮華喧囂中,尋得一心一意之定,價值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