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M_03 - page 17

June2015
15
自古山寺出名茶
現時,茶製品包裝時尚,而可
能是台灣風潮關係,最火紅該屬烏
龍茶。不過,誰想過茶其實跟佛教
修行卻有著密切的關係。約八世紀
中葉,馬祖道一率先提倡結合農務
與修行,鼓勵弟子自給自足。至九
世紀中葉,寺院普遍種茶製茶,以
求經濟獨立,其一,是穩定經濟基
礎有助僧人靜心修行;其二,禪宗
修行於日常,務農種茶,農禪並重,
也是修行一種。
也因此,不少寺院出名茶,如
普陀山茶、九華山佛茶、四川蒙山
生產的「蒙山茶」、福建武夷山僧人
培育「烏龍茶」(「武夷岩茶」的前
身)、出自「國一禪師」法欽之手的
浙江徑山茶、明隆慶年間,僧大方
製茶技法精妙,人稱「大方茶」,流
傳至今為「碧螺春茶」……還有浙
江惠明寺僧人種製的「惠明茶」,雲
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亦是當
地著名的佛茶……
寺院開始種茶的原因,當然是
因為茶能有助禪修時提神,但茶禪
兩者關係何只於此?
茶禪,納萬物於胸懷
可能由於茶味甘解渴,健康醒
神,便利店多了很多茶類飲品,也
大受歡迎。但有沒有想過細心沏一
壺清茶,慢慢品嚐?這或許麻煩,
不過,為何麻煩?轉念一想,這不
是正意味著內心需要全神貫注?而
且認真品茶,更是須要高度的集中,
方能細緻感受茶味的細膩之處。
專注一事,心因此豁然開朗,
覺察力自會提高,領悟世情真諦,
這正是茶禪互通處之一。在茶香
中,心持續安定下來,達至禪定而
生智慧,便能夠看得更清、想得更
遠,由自身出發,覺察感受與情緒,
舒緩壓力,撫平創傷,再而體諒別
人,而生關愛,重拾內在的喜悅和
安詳。
佛道與茶,不能不提禪宗有名
公案「喫茶去」。趙州從諗禪師問新
來的修行僧:「有沒有來過這裡?」
修行僧回答:「來過」,禪師便對他
說:「去喝杯茶。」另一個人回答:
沒有來過」,禪師同樣對他說:「去
喝杯茶。」院主聽了,問禪師為甚
麼要他們也去喝茶。禪師同樣對院
主說:「去喝杯茶!」
禪的意境不能靠語言文字去解
釋,只能親身經驗感悟。因此,唐
朝趙州從諗禪師常以「喫茶去」
三個字提醒大家,切勿把修持掛
在嘴邊,玩文字遊戲,而是要把修
持落實於日常的生活中,直接體
悟禪法。
茶色漸淡,禪境漸濃
所謂體驗禪味,古人品茶,可
能由於專注,特別多深刻洞見。從
採摘、揉捻、焙火、沖泡,直至喝掉,
歷經手搣、火燒、水燙,萬般折騰,
仍默然無聲,寓意堅忍。而當乾茶
遇水,一浸捨身,不能回頭,不論
是幫助解渴,提神、消化、禪修,只
為助人。故佛教中也視茶為佛的化
身,利生無界,普渡眾生。在品茶
時,從茶香、茶色、茶温、茶味和泡
茶的聲音去感受當下,並覺察自己
的心念起伏,體會感官和心的互動
變化。
在泡茶之間,既見空性,也見
生死。茶味由濃而淡,直至無味,誠
如萬有一空,在此以一杯杯色味漸
淡的清茶,叫人不用執著於本不存
在的自我,萬物一體,眼中被不斷
加上情緒感受的世界並不存在;見
生死,《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
夢遊幻境,仙子奉上「千紅一窟」,
喻示人生可歷萬紫千紅,終歸難逃
一哭,這哭,可以是小說中的家道
中落,也是情感變幻,更是人生難
逃的生死,為全書定調,帶出主題,
參透茶味人生。
世間,少有食物能如茶,讓人
於茶香茶味,深刻體驗活著的感受,
於每杯茶中珍惜當下幸福,於茶色
漸淡中,明白虛幻無我的真理。故
茶的文化意象歷久常新,不論是杜
甫,還是誰,茶的世界,永遠有花
有木有樓台。
看電視的綠茶廣告,刻意的以自然為景,綠林翠木,淺笑滿佈,那是對於茶味意境的現代演繹。回看古
代,其實詩境也似,不過是把主角換成杜甫,杜甫曾咏「落日平台上 春風啜茗時 石闌斜點筆 桐
葉坐題詩」,不知道可不可以拍成廣告?惟可以肯定的是,歷經千年,茶的文化及修心意涵深重,這與
茶與禪學相輔相成有關。
1...,7,8,9,10,11,12,13,14,15,16 18,19,20,21,22,23,24,25,26,27,...61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