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M_03 - page 15

諸法無
June2015
13
秋風有無,心情也好
當然,於佛學所指的智慧與日常
所說的智慧不同,故佛家稱其智慧為
般若,以茲區分。而般若包含三種智慧:
聽聞的智慧(聞慧)、思維的智慧(思
慧)及行持或實踐(修慧)。要培養這
三種智慧,則需透過正見、正思及正行
的修持,仔細讓心逐漸了解身體(身)、
感受(受)、情緒(心)及一切現象
(法),佛家稱此為四念住。
人最初習慣以身體等同於「我」,
以為身體是某種真實存在的基礎,例
如膚色、身高、性別,因執著於「身」,
所以世界上會膚色歧視、體形歧視、性
別歧視。然後,在身體之上,加上感受,
指各種感官與外在環境接觸時,產生
的感受,視為自我。然後,到心,即將
感受扣上各種情感情緒,並試圖指出
一個我或自我時,通常指的就是我們
的心識,如留意商品宣傳廣告,多利用
此層面推動購物,例如你用了某化妝
品,便代表自信美麗,又例如買了某雙
鞋子,便代表活力年輕。最後,則因為
心與外相事事緊扣,每事每物也自我
定性,並因此認為被我執情感緊扣的
外相,是真實世界,而不明白他們與你
共為一體,並不涉你的情感存在著。有
風,心情好,無風,心情也好;風,就
是客觀地存在,不因你我而生,但情
感卻會……明白此點,非常重要,能
領悟四季天地有情,也可不受於情困,
該思念時,思念,離開時離開,此刻,
我正輕哼著張國榮的「春夏秋冬」:
「秋天該很好 你若尚在場 風即使帶
涼 亦漂亮」
無我的關顧別人及世界
佛家智慧聽上去似乎總與個人內
心有關,但其實卻是一種最真切的普
世關懷。身、受、心、法的四念住,可
歸納成無常、苦及無我,而這正正是關
懷別人及世界的潮流,不如看看現在
世界最多人談論的國際議題——環保
意識。
執著自我,不斷想獲取更多,想
到就想買,而且又要平,又要靚,還要
多,全不顧地球環境保育及資源有限。
而且由於自我的無盡苛索,破壞環境,
間接也在影響別人及其他眾生生活。
在「我」的局限下,根本分不清,甚麼
是想要,甚麼是需要,一切見之,皆躍
然心動,非擁有不可。近年,香港大力
推廣減少廚餘,宣傳口號為「眼闊肚
窄」,這也是廣東諺語,形容人要滿足
心的慾望,放滿一桌食物,看得滿心歡
喜,但肚實在放不下,結果卻浪費食物
及資源。
要戒掉這壞習慣,就先要定下規
則,如逐步調節食物份量,寧不全飽,
也不浪費(這也對身體有益啊!);如
花點心思,巧妙運用食材,絕不浪費,
也可在家中定下某些罰則,以作警戒。
香港的自助火鍋店,便曾定下罰則,磅
量吃剩的火鍋材料,以重量向顧客罰
款,避免過多剩食。透過規則,人逐步
控制自我慾望,也更認識自己身體,逐
步將「眼」與「肚」同步,區分出「想要」
與「必要」,知道何謂足夠,將「我」,
慢慢縮減成「小我」。
再者,自然與人,其實兩者並不
互涉,自然是自然,你是你,天地提供
食物溫飽供你及其他一切資源,是恩
賜。當將「我」這觀念消亡,就能感恩
天地,就可更細緻地欣賞食物,簡單合
量的菜餚,心不一樣,也有著不一樣的
美味。只為一己口欲,既令自己真的為
「三餐」奔波,也令天地有情眾生受苦,
積下業障,不是愚,又是甚麼呢?
佛家教導,於內心重現菩提心,
並由內而外,由「我」昇華至「無我」
的過程中,建築出一套對眾生及環境,
建基於感恩、知足、有情的環境觀念。
1...,5,6,7,8,9,10,11,12,13,14 16,17,18,19,20,21,22,23,24,25,...61
Powered by FlippingBook